2025年03月07日11:01 來源:人民網
2025全國兩會“健康中國人”系列圓桌座談近日在北京舉行。在“開啟記憶‘守護鍵’:聚焦阿爾茨海默病早篩早診”專場座談上,多位專家學者建言要通過“四早”干預阿爾茨海默病,即早預防、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。同時,要加強多部門聯動協作,構建阿爾茨海默病全鏈條防治體系,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保健神經內科主任盧林說:“伴隨老齡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,認知障礙疾病——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,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。抓住阿爾茨海默病早篩早診‘黃金期’,對延緩疾病進展、提高患者認知功能至關重要。”他建議,大力普及阿爾茨海默病防控知識,提升公眾對疾病的認知,減少歧視;增加專業照護服務供給,培訓專業照護人員,建立居家、社區和機構相銜接的照護服務模式;加強對患者家庭成員的多方位支持,提供心理疏導和“喘息服務”等,幫助他們緩解身心壓力。
“一旦確診阿爾茨海默病,應盡快就醫并接受藥物治療。”盧林說,新型靶向藥物為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的治療選擇。此外,家庭康復訓練也非常重要,可以通過認知訓練、音樂治療、運動療法、心理治療、言語治療等,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患者慢慢找回記憶。
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記憶中心教授王華麗認為,阿爾茨海默病的早防早治,需要依靠工作機制、服務網絡和隊伍建設“三駕馬車”。王華麗解釋說,首先,要明確多部門協作分工,建立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的篩查、轉診、會診等相關聯動機制。其次,要擴大早防、早治服務網絡,構建篩查、診療、康復、隨訪等一系列全病程管理服務體系。同時,要強化基層專業隊伍建設,面向基層醫療機構及社區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和指導,提升基層的認知障礙篩查和早期干預能力。
“目前認知障礙門診的普及率較低,且多數患者在中重度癡呆階段才就診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”天津市環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紀勇建議,應加強基層醫護人員的培訓,提高其對癡呆的認知和篩查能力,并將65歲以上人群的癡呆篩查納入醫保體系,以提高篩查率和知曉率。在新技術應用方面,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、治療和康復中具有廣闊前景。例如,通過眼動、步態、面部微表情等檢測手段結合人工智能技術,可實現更精準的早期篩查和診斷。此外,人工智能技術還有望幫助預測疾病進展,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,提升康復質量和照護水平。
圍繞阿爾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體系構建,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郁金泰認為,應通過雙向轉診機制串聯篩查、診療、康復與隨訪環節,推動縣級以上醫院規范化診療,并鼓勵基層醫療機構設立記憶門診,同時強化中醫藥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。談及未來,郁金泰說:“精準醫學是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核心方向。通過早篩早診、分層干預與全周期管理,我們有望延緩疾病進程,讓更多患者保有尊嚴與生活質量。這需要政策、科技與社會力量的共同推動。”
“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呈現多發趨勢,亟待社會共筑防線,加大科普宣傳,建立疾病篩查機制,做到早期干預,提高早篩早診普及性與治療可及性。”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軍說,盡管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還無法得到治愈,但通過藥物、認知康復等方法及早開始綜合干預,能夠延緩病情的進展,“搶救”患者的記憶和認知能力。“除藥物治療外,個人預防、家庭預防、社會預防的三重聯動也十分關鍵。”劉軍建議,有條件的地區應結合實際為轄區內6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提供一次及以上認知功能初篩,對發現的癡呆高風險人群和疑似癡呆人群,指導其及時到有關機構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