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貼近群眾需求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前不久,由蚊子傳播的基孔肯雅熱病例出現,引發公眾關注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公眾號迅速發布科普文章,以輕松幽默的語言,將疾病的特征、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娓娓道來,收獲了眾多點贊。
“這篇文章是‘華西醫院辟謠小分隊’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第789篇原創科普文章。因其精準切中公眾關切,上線即破10萬閱讀量,贏得大量轉發與好評。”醫院黨委宣傳部部長鄭源說。
“醫院黨委始終將健康科普擺在突出位置,把科普創作、平臺運營、活動開展、書籍出版等工作納入各科室黨建事業融合考核體系,鼓勵和引導醫護專家參與健康科普工作,構建起全員參與的科普工作格局。”醫院黨委書記程永忠說。
“華西醫院辟謠小分隊”會聚各科室專家和宣傳骨干。他們發揮專業特長,緊扣百姓需求,回應社會熱點,以通俗易懂、風趣親切的語言做科普,讓原本枯燥的醫學知識,借助“華西智慧”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“群眾關心什么,我們就寫什么。”鄭源介紹,“華西醫院辟謠小分隊”通過實時監測網絡熱點、開展在線調研、加強與粉絲互動等方式,精準捕捉公眾關心的健康話題,并以辟除謠言為切入點,針對性開展科普創作。
今年夏天,基孔肯雅熱病例在廣東出現后,有不少讀者留言請華西專家做科普:“廣東的花蚊子有這個病毒,那我們四川的花蚊子有沒得喃?”
“華西醫院辟謠小分隊”迅速響應。醫院感染管理部專家們第一時間撰寫初稿,宣傳部則負責進行大眾化“轉譯”,讓內容更接地氣。
“醫學專家的表達一般比較專業、嚴謹,但普通讀者讀起來可能就比較費勁。”鄭源說,醫院建立了“專家寫知識+宣傳做表達”的聯合創作機制,通過生動文字、趣味插圖和原創表情包等方式,提升科普作品的可讀性與傳播力。
“讀者喜歡我們小分隊的作品,除了易懂、有趣之外,我們對作品內容專業性的極致追求也是原因之一。”鄭源說,每一篇科普文章經二次修改后,都會再次交由醫學專家審核,必要時還會邀請院外專家參與審稿。最多的一篇文章,曾經過8位不同專業領域專家的層層把關。
經過多年耕耘,“華西醫院辟謠小分隊”已成為健康科普領域一張亮眼的名片。2015年以來,小分隊在微信公眾號、微博、抖音等9大網絡平臺發布文章、圖片、視頻等科普作品超7000件,內容覆蓋健康生活方式塑造、重點人群健康促進、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,構建起既契合國家政策導向,又貼近群眾需求的健康科普體系。
截至目前,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各平臺總粉絲數已超過1400萬。覆蓋33萬受眾的問卷調查顯示,75.3%的讀者在閱讀華西醫院健康科普作品后主動修正自身健康行為習慣。
“健康科普不能止于‘看熱鬧’,關鍵在于讓群眾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行動,從健康促進中獲益。”程永忠說,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將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,動員更廣大師生員工投身健康科普,推動醫院從“以治病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促進為中心”深化轉型。
(本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