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噻胺或成首款治療睡眠呼吸暫停藥物
點擊播報本文,約
科技日報訊 (記者張佳欣)據最新一期《柳葉刀》雜志報道,一種名為“舒噻胺”的碳酸酐酶抑制劑類藥物,可顯著減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呼吸暫停次數,從而提高他們的睡眠質量。這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參與的臨床研究,為無法耐受呼吸機面罩的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。研究人員表示,若未來在更大規模臨床試驗中證實安全有效,舒噻胺或將成為第一種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的藥物。
研究共納入298名中度至重度睡眠呼吸暫停患者,其中四分之一患者服用安慰劑,其余患者分別服用不同劑量的舒噻胺。試驗在4個歐洲國家進行,采用雙盲設計,患者和研究人員均不知誰接受了有效藥物。
結果顯示,與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,服用高劑量舒噻胺的患者呼吸中斷次數最多可減少47%,血氧水平顯著提高。研究人員指出,舒噻胺的作用機制是穩定呼吸中樞的控制并增強呼吸驅動力,從而降低睡眠期間上呼吸道塌陷的風險。
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。患者睡眠時上氣道塌陷會導致呼吸暫停、缺氧和睡眠中斷。若長期未治療,將增加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風及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
目前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,雖然療效顯著,但許多患者難以長期堅持使用。研究顯示,多達一半的患者在使用一年內放棄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,原因包括面罩不適或干擾睡眠。
舒噻胺是一種已獲批用于治療兒童癲癇的藥物。研究負責人、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倫斯卡醫學院肺病學教授揚·赫德納表示,團隊多年來一直探索這一藥物的治療思路,結果表明,睡眠呼吸暫停可通過藥物干預來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