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標簽守護舌尖上的安全
點擊播報本文,約
近期,國家衛生健康委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《關于實施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有關事項的公告》,標志著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管理正式邁入數字化新階段。目前,已經有不少預包裝食品使用了數字標簽。
長期以來,預包裝食品因實體標簽版面有限,難以充分展示詳細信息,導致消費者難以獲取全面的食品信息。不少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反映,在選購產品時食品信息密集排列、字小如蟻,令人看不清、找不到、讀不懂。數字標簽就如同食品的“電子身份證”,運用數字化技術展示預包裝食品實體標簽信息,消費者掃描包裝上的專屬二維碼,即可用手機放大字體、聽語音解讀、瀏覽配料產地、工藝細節及全鏈溯源等信息,實現食品標簽“可聽、可播、可放大”。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,還將助力食品信息展示、食品安全監管等,有利于守護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食品數字標簽雖小,卻是連接消費者與食品生產企業的關鍵信息橋梁,在市場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通過數字標簽的應用,產品信息更新效率提升,企業將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與信息透明度。同時,該改變還將引發食品產業鏈深度變革,加速產業轉型升級。
食品數字標簽推廣亟須強化政策引導,打通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應用的銜接路徑。數字標簽絕非簡單地以掃碼替代印刷,各地應統籌推進標準制定、企業轉型與消費者引導等工作,善用調研、試點、評估等機制,在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,細化數字標簽在內容、格式、展示等方面的規范要求,消除企業“不敢用、不會用”的顧慮。此外,需增強政策公共服務屬性,配套適老化改造與科普宣傳等內容,提升公眾信任度。例如,南京江北新區面向轄區食品生產企業開展“食品標簽體檢”活動,診斷出101份標簽實物,制定優化食品標簽時間表,為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的個性化指導建議,幫助企業降低食品標簽安全風險。
數字標簽的價值在于突破實體標簽的物理限制,構建覆蓋生產、流通、消費全鏈條的信息生態。各地應積極推動企業實施全面數字化轉型,深化工序數控化、數字化研發設計等應用,并借助新技術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。同時,可推動數字標簽與追溯碼、結算碼等多碼功能整合,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實現標簽修改全程留痕,確保信息不可篡改,推動技術賦能聚焦于數字標簽的標準制定、平臺搭建、工具開發與服務優化。
數字標簽的推廣是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創新。各地還需探索構建“消費者評價—企業整改—政府監管”的互動機制,實現協同監督落實。同時,依據掃碼數據動態優化標簽功能,引導企業創新應用模式,提升消費者對數字標簽的關注度,形成“需求驅動供給”的良性循環。
數字標簽是食品安全治理與移動互聯網深度交融的務實舉措。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離不開配套措施的有力保障,各地應統籌推進食品標簽數字化及配套制度的完善,通過政策引導、技術賦能、社會共治等多重舉措,持續賦能食品安全治理與消費者權益保障,守好食品安全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