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重為啥總減不下來?中疾控提示2個關鍵“隱形推手”
點擊播報本文,約
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(記者喬業瓊)據中疾控微信公眾號消息,“明明已經控制飲食了,體重怎么還在漲?”這是很多人在體重管理中遇到的困惑。實際上,體重增加不能簡單歸咎于“管不住嘴、邁不開腿”,睡眠不足和慢性壓力也是隱藏在生活細節中,導致體重失控的關鍵“隱形推手”。
睡眠不足:如何打破激素平衡,催生體重上升
人體內有兩種調控食欲的核心激素:“瘦素”和“饑餓素”。瘦素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激素,向大腦傳遞“飽腹信號”。而饑餓素是由胃黏膜分泌的激素,刺激大腦產生“饑餓感”。正常狀態下,這兩種激素相互制衡,即當身體能量充足時,瘦素分泌增加、饑餓素減少;當能量不足時則相反,以此維持人體食欲和能量代謝的平衡。
但睡眠不足會直接打破這種平衡。有研究發現,連續兩天睡眠時長少于5小時,會使體內饑餓素水平升高28%,瘦素水平下降18%,受試者主觀饑餓感提升24%;更關鍵的是,對高碳水化合物、高熱量食物的食欲飆升33%-45%,而對低熱量蔬菜和水果的食欲僅增加5%-8%——這也是“熬夜時總想吃重口味食物”的核心生理原因。
此外,睡眠不足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。胰島素的核心作用是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運到細胞內供能,當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時,身體需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穩定。而過量胰島素會激活脂肪合成酶,尤其促進腹部內臟脂肪堆積——這也是長期熬夜者易出現“小肚腩”的重要機制。
壓力與情緒:皮質醇如何成為體重管理的“攔路虎”
長期緊張、焦慮等慢性壓力,會導致腎上腺持續分泌皮質醇(一種應激激素)。正常情況下,皮質醇的短期升高(如突發任務時)能促進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,為身體供能以應對挑戰。但若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超過2周,會從兩方面推動體重增加。
一方面,長期高皮質醇會加速肝糖原分解,導致血糖頻繁波動,身體需反復分泌胰島素“維穩”,久而久之會引發胰島素抵抗——此時即使正常飲食,多余葡萄糖也更易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腹部。
另一方面,皮質醇會刺激胃黏膜細胞分泌饑餓素,同時抑制脂肪細胞釋放瘦素,從而增加食欲,導致體重增加。
因此,雖然皮質醇本身沒有增脂作用,但長期失衡會破壞代謝穩態,讓減肥難度顯著增加。這也是部分人“明明運動節食,體重卻不掉”的重要原因。
重建平衡:用優質睡眠+穩定情緒,解鎖健康體重
既然睡眠和情緒如此重要,大家該如何實現快樂“躺瘦”?
一是規律作息習慣,保證“質+量”雙達標。
推薦22:00-23:00入睡,6:00-7:00起床。
成年人需保證7-8小時睡眠,其中22:00-次日2:00是深睡眠黃金時段,此時生長激素分泌旺盛,可促進脂肪代謝與胰島素敏感性修復。晨起后無困倦感、白天注意力集中,說明睡眠質量達標。營造舒適環境,規避睡前干擾。室溫控制在20-24℃,濕度40%-60%,用遮光窗簾、耳塞(噪音會打斷睡眠周期)減少干擾。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、電腦等電子屏幕,不吸煙、不飲酒、不喝濃茶/咖啡。
二是睡前“輕放松”,為睡眠“鋪路”。
睡前10-15分鐘做低強度抗阻運動(如自重深蹲15次、墻壁俯臥撐10次、彈力帶劃船20次),或簡單瑜伽體式(如嬰兒式、貓牛式),避免劇烈運動。睡前30分鐘用40℃左右溫水泡腳,或洗溫水浴,能促進足部血液循環,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。
三是白天適當運動,釋放情緒壓力。
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或20分鐘力量訓練(如啞鈴臥推、平板支撐),不僅能釋放內啡肽(“快樂激素”)緩解壓力,還能提升夜間褪黑素分泌量,改善睡眠質量。
四是晚餐宜清淡,熬夜備輕食。
晚餐應避免高脂、難消化食物,可選擇雜糧飯(如糙米 +燕麥)、清蒸魚、綠葉菜等,減輕夜間腸胃負擔。若因工作熬夜,提前準備低熱量、高營養密度的零食,替代外賣炸雞、泡面等,既緩解饑餓,又避免熱量超標。
優質睡眠與穩定情緒是體重管理的“底層基石”:睡眠不足會加劇壓力反應,而慢性壓力又會進一步破壞睡眠,形成惡性循環;只有打破這個循環,才能讓食欲激素、胰島素、皮質醇回歸平衡。體重管理從來不是“和食欲對抗”的苦差事,而是找到身體代謝的平衡點。
當你被體重困擾時,不妨先問自己:“最近連續一周睡夠7小時了嗎?每天有10分鐘能放松下來嗎?”比起精準計算卡路里,讓身體獲得充足睡眠、學會與壓力和解,或許是更高效、更可持續的健康體重解鎖方式。